流感强势来袭,中医治疗有妙招!
2023-12-25 10:58:50          来源:汉寿县中医医院 | 编辑:李俊 | 作者:谢婉霞          浏览量:27737

进入冬季,流感、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各种病原体袭卷而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已成为小朋友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常态表现,严重者出现气喘,甚至呼吸困难。很多小朋友经常反复易感,有的家长使用雾化、消炎药、抗病毒药等各种药物,小孩咳嗽总是缠绵难愈。针对各种呼吸道传染病,中医有妙招!

从中医角度,分析小儿发病特点:

小孩子脏腑娇嫩,五脏六腑形与气皆不足,尤其以肺、脾、肾三脏最为突出,肺、脾、肾常不足,肝、心常有余。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小儿容易患病。

小儿“肺常不足”。容易感受外邪,寒暖不能自调,外邪容易从口鼻或者皮毛入侵,影响肺的宣降功能,从而出现呼吸系统疾病。

小儿“脾常不足”。消化能力薄弱,稍有乳食不节,喂养不当,饥饱不适,便易损伤脾胃,临床上呕吐、泄泻、厌食、疳积等脾胃病多见,严重者影响小儿发育。

小儿“肾常虚”。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元阴元阳,小儿生长发育,赖肾阳以生,肾阴以长。若先天肾气虚弱,加之后天脾气失养,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临床可见五迟、五软、解颅、遗尿等疾病。

小儿“肝、心常有余”。肝藏血,主筋,为风木之脏;心藏神,主血脉,为火脏。小儿感外邪易从阳化热,由热化火。临床常见高热、抽搐、惊厥、昏迷等病证。

小儿为什么总是容易咳嗽、咳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液的产生与肺脾两脏关系密切。脾是生痰之源。脾产生痰液之后,传输到肺,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导致肺气上逆,则出现了咳嗽、咳痰的症状,肺因此也变成了储痰的容器。临床治疗小儿咳嗽咳痰,均会采用健脾、燥湿化痰、宣肺止咳之法,从生痰的源头去治疗,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

小儿病后,应怎样调养?

1.清淡易消化饮食,忌食辛辣、油腻、甜食,慎食鸡羊肉、牛羊奶、鱼虾、瓜果。在感冒恢复期,不注意饮食会延长疾病恢复时间,导致咳嗽、咳痰反复迁延不愈。

2.想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想要孩子健康就不能给孩子吃得太饱、穿的太暖,要留有三分饥饿感与寒冷感。小孩子脾常不足,消化能力比较弱,吃多了容易造成积食。

针对反复感冒、咳嗽,中医怎么治疗?

一、中药治疗

中医在治疗感冒发热,以及烧退后的咳嗽,相比西药而言都具有很大优势,只要辨证准确,临床中一般用药1-3付可见明显疗效,而且没有后遗症。有的家长一看小儿出现高热、咳嗽,各种抗生素、退烧药、清热解毒药立马上了,再或者直接送去输液,一系列操作弄完烧是退了,但咳嗽、咳痰又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咳嗽还没好,又出现感冒发热,如此反复缠绵难愈,成为让家长头痛的问题。很多小孩感染支原体即使用了药,咳嗽总是反复不见好转。

中医认为抗生素、雾化药、清热解毒药都属寒性药物,大量寒凉药物压制后,体内寒邪散发不出来,导致寒伏体内,这就是咳嗽反复的根本原因。

从最近临床接诊情况看,大部分支原体感染的小儿均属于外感风寒邪气。中医治疗外感风寒,通过解表发汗的方法把体表风寒邪气发散出来,寒邪随汗而解。大多数小儿经发汗解表,高热、咳嗽、鼻塞、流涕症状可快速得到缓解。

二、穴位贴敷治疗

呼吸系统常用穴位:天突、大椎、风门、肺俞穴、膻中、中脘、中府、关元。具有解表退热,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

三、中药足浴治疗

利用中药配方熬成中药水来泡脚,其中的有效中药成分渗透进皮肤,被足部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从而达到治疗预防感冒、止咳化痰的功效。

四、小儿推拿治疗

下面介绍张素芳教授治疗感冒、发热、咳嗽常见小儿推拿手法:

1.揉天突,揉30-50次,治疗咳嗽、呕吐。

2.推揉膻中,左右、上下各分推20-30次,治疗胸闷,气喘,咳嗽。

3.按大椎,按揉30-50次,治疗发热,咳嗽,感冒。

4.揉风门,揉20-30次,治疗感冒,咳嗽,气喘,鼻塞。

5.揉肺腧,揉50-100次,治疗咳嗽,咳痰,发热。

6.分推肩胛,推50-100次,治疗咳嗽,咳痰,气喘。

7.退六腑,推100-500次,治疗高热,烦躁,口渴等。

8.清天河水,治疗高热,烦躁,口渴,咳嗽等。

9.清肺经,推100-500次,治疗肺热痰喘、痰鸣。

一审  李   俊

二审  朱自刚  曹亚玲  童忠平

三审  张智峰  全海波

责编:李俊

来源:汉寿县中医医院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要闻
视频
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