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寿作为沧浪文化和屈楚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传统的“敬老孝老爱老”是汉寿的文化美德,人文环境之和谐,水土资源之丰厚,人杰地灵之福祉是汉寿人的文化根脉和生命根脉。
“孝道”二字在汉寿人的美德中已根深蒂固,在西周时期,汉寿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孝道民风。“孝道”是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必须人人遵循。自古以来有许多传统美德:如勤耕勤作、勤奋好学、乐善好施、勤俭持家、知足惜福、尊师重教、敬老敬贤等,都被汉寿人深情地诠释。
众所周知,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而在当代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情关系,应该也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 “孝”作为一种社会意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孝道文化,那么,汉寿作为一个古老的文化发源地,她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博大精深的……
千年来,汉寿人能形成独具魅力的孝道民风,有四方面的因素:一是汉寿地处西洞庭湖西滨,水土资源丰盈,典型的鱼米之乡。二是湖湘文化早已怡养出了汉寿人的凛然和大义,同时也砺炼出了汉寿人的和善与聪慧。三是汉寿有沧浪文化和屈楚文化之根脉,特有的人文地理特色造就了汉寿人的豪爽率真的性格。四是汉寿人几千年来祖祖辈辈傍湖河依山水而居,在自然灾害面前养成了坦荡博大的心胸,有铁肩道义,有江河情怀。几千年文化根脉和璀璨的人文历史故事中,李衡、周德、杨幺、丁易东等彰显汉寿民众忠义厚善之举的故事广为流传,黎学锦、易顺鼎、易君左等汉寿籍文人名仕的高风亮节影响至今,被后人推崇备至……悠久的历史见证了汉寿人民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忠厚善良、坚韧包容的精神特质,也孕育出敬老孝老、邻里和善、心胸开阔、知足常乐的人文美德。
“孝道”是汉寿人极其重要的传统美德。
汉寿人几千年来始终遵循了中国孝道文化的优良传统,把孝道文化的精髓植入了汉寿的人文历史根脉。中国传统孝道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最基本的,“孝”这个概念主要就在于顺从父母的愿望,满足他们的需要和要求。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在汉寿城乡,长幼有序、有祖孙几代同堂的习俗。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敬老爱老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并发扬光大,很多家庭都形成了尊敬老人、家庭和睦的良好家风,长寿老人的不断增多也就顺理成章了。是这方壮丽的水土孕育出了勤劳善良的人民,汉寿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有那个家庭忤逆不孝、虐待老人,那么他们的那个家庭就会得到众人的指责,儿子讲媳妇也没有人提亲说媒。如今的汉寿,哪个家如有百岁老人,那么他们那个家就是最幸福的,因为家里有长寿老人就意味着家里有福有禄,子孙兴旺发达。在汉寿,对于那些老寿星,人们更是表露出尊敬之情,吃饭时,凡老人长辈在场,必请之坐于上席。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等老人坐下来以后才能入座,这时候可以邀请老人吃菜,或者给老人夹菜,等老人吃了几口以后,自己再动筷子。吃饭的时候并叮嘱老人细嚼慢咽,多给老人夹菜。行路时,如果见长者过来,年轻人会主动搀扶老人。
汉寿人,不论身在天南地北还是躬耕桑梓田园,不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以远,都有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都强烈闪耀着汉寿人独特的人格气质。不以个人荣辱得失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努力去做一个平凡的人,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荣辱得失,在平凡之中寻找快乐,获得自己的人生的精彩,或许汉寿人就被这种境界怡然了。有了这些,汉寿便具备了“长寿”的最重要因素。
“尊老敬老孝老”在汉寿已蔚然成风。
“老人家,我们特意赶来看您二老,祝你们二老健康长寿!你们今年是102岁和101岁的老寿星夫妇了,世界长寿纪录是120多岁,祝愿两位老人家创造一个新的世界长寿纪录!” 县文联干部龚建平拉着崔家桥镇李家冲村童进廷、胡伏香两位老寿星的手说。2023年1月30日,我们县文联一行4人来到崔家桥镇李家冲村。当我们看到“老寿星”童进廷、胡伏香二位老人时,童进廷在禾场里剁柴火,胡伏香老人在扫地。两位寿星携手度过了80多个春秋,膝下育有3个儿子,大儿子今年也有80岁高龄,算上孙男嫡女20余口的大家庭令人惊羡。在这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里,盛的第一碗饭总要先端给二老。在外地打工作的孙子和孙女打电话回来总是先问老寿星的身体情况……他们二老的生活习惯是早起早睡,百岁还能自食其力。老两口每天要喝6两酒,一斤肉,青菜萝卜白菜自种自吃。童进廷老人不戴眼镜能看书,看书时要念出声,因为胡伏香奶奶要听。如果童爷爷看书不念出声,胡奶奶就不高兴,胡奶奶说:“一个人看书一么味道,我又听不到”。一行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觉得他们二老童心未泯,真是有趣。看望他们二老的先天,童进廷老人在山上还栽了20根油茶树……
在走访近90位百岁老人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老寿星们干净的衣被到可口的饮食都彰显着汉寿这片热土尊老敬老的浓厚孝义。多半寿星与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共同生活,四世同堂的比比皆是,五世同堂的也屡见不鲜,子孙们都非常孝顺,日常生活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也不乏与孙子、外甥一块生活的,其生活质量和生活舒适度毫不逊色于子女的照顾水平。洲口镇杨柳村刘翠兰老人今年103岁,7个儿子、2个女儿,子孙后代有100多人。儿女们都非常尽孝,老人也非常健康。当我们走访刘翠兰老人时,她还在禾场用篮盆晒白菜板波和白菜叶儿(用开水浸泡的白菜)。她非常健谈开朗,当我们谈到她的子孙时,她满面春风……老人家每天与子女聚在一起吃饭,7个儿子轮流接,一家人围坐一桌,气氛和谐温馨,老人享受着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感到无比幸福和快乐。
酉港镇富有村陈九妹老人,出生于1916年9月9日,是一名慈祥的百岁老人,因一生勤劳富寿,成了附近的名人。1月31日,我们一行5人来到了陈九妹老人家中,发现老人不仅耳聪目明,而且鹤发童颜,满口牙齿还能吃豌豆,生活自理就更不用说。来到老人家中,见陈九妹老人用扫帚扫地,见到有人到来,她连忙招呼落座并且要倒茶。老人所住的房间不大,但收拾得非常干净和整洁。陈九妹老人穿着简朴,看上去非常干练。“我奶奶一辈子勤劳,放下农活就是家务活,现在虽然干不了农活,但她也闲不住,家务活坚持自己做。”陈九妹老人的孙媳妇说。据老寿星孙媳妇介绍,奶奶吃素食,也爱吃肥肉,喜欢清静,因此她一个人住开边,自己做饭、扫地、洗衣和种菜,生活完全能自理。至于婆婆的腿脚有点笨拙,也完全不影响她的生活。陈九妹老人说,子孙们都非常孝顺,她去年腊月“阳了”,吃了一餐药就好了,不然她还威武些。谈起饮食习惯,陈九妹老人的孙媳妇说,奶奶一般早上7点就起床了,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扫扫地、擦擦桌子、收拾一下屋子,然后就做早饭,吃完早饭后,奶奶有时看电视,有时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旁边的邻居说,陈奶奶最大优点就是勤劳善良、与世无争,年轻时放下农活就是家务活,村子里无论谁家有大小事,她总是帮忙,因此全村人都很敬佩和尊重她。
太子庙镇茶横村百岁奶奶童初妹,出生于1922年2月,今年刚好101岁。童奶奶身体健朗,笑声爽朗。只要有她在的地方,空气里都弥漫着快乐的味道。奶奶天生热心肠,对每一位前来看她的人,都会叫媳妇端茶敬烟,有时自己动手。童奶奶生活习惯相当好,早起早睡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每天早上七点半,吃完早餐的童奶奶,都会悠闲地回到房间,坐在一把靠近窗户的椅子上看电视。天好的时候,阳光会透过玻璃窗照进来,照在她身上,童奶奶心情也是亮的。奶奶看电视时,她眼睛盯着屏幕,时而点头,时而说上几句,时而哈哈大笑。当我们问及老人的爱好时,奶奶说:她能打麻将、跑符子、戳符得、谷牌等,而且还要新钱……奶奶不光能打牌娱乐,还能用智能手机和孙儿孙女视频聊天,并且是隔三差五都要视频一下。每每有人夸童奶奶时尚时。百岁老人听到这赞美,都会乐得像个孩子。
在汉寿,百岁以上的老寿星们每月都会从当地信用社领取他们的“工资”——养老补助费600元。这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高龄老人生活政府补贴制度。汉寿县多年来坚持为全县百岁以上寿星发放养老补助费,而且还为9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100元的生活补贴费。养老保障制度覆盖了社会的各个群体,全县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都能领取基础养老金。城乡区位交通便利之处建立的环境安逸、设施完备的敬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机构,让那些孤寡老人圆晚年幸福梦。“尊老敬老爱老”是汉寿的传统,也是县委、县政府为汉寿人立定的“硬指标”,汉寿早就把“敬老尊老爱老”这一传统美德纳入了《村规民约》,积极推进孝道文化进乡村、进机关、入学校。“尊老敬老爱老”在汉寿已诠释着这个千年古县的“长寿”真谛。那么,汉寿的明天一定会“人杰地灵欣献瑞,孙贤子孝唱神怡”。
作 者:丁恩文
编 辑:刘思怡
一 审:周海燕
二 审:朱自刚 曹亚玲
三 审:张智峰
责编:刘思怡
来源:汉寿县融媒体中心
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关爱小乳牙科学防龋”公益行动走进汉寿
【乡村振兴路上的“老兵”】冯超越: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群众信赖的“主心骨”
【视频】汉寿新闻2025.8.4
【乡村振兴路上的“老兵”】邓红波:“兵支书”领航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视频】汉寿新闻2025.8.1
【乡村振兴路上的“老兵”】吴喜堂:永葆军魂的“兵支书”
【视频】汉寿新闻2025.7.31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