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孝老敬老】汉寿:水美人增寿 地灵人生福
2023-01-17 15:41:06          来源:汉寿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周海燕 | 作者:丁恩文          浏览量:90758

一条河 一条楚辞荡漾的河

一湖水 一湖朝晖夕阴的水

屈子曾在这染笔墨

杨幺曾在这练兵戈

鼓鸣千舟竞

春催万鸟鸣

牧童月下吹柳笛

金牛望月太阳追

竹海披挂天露纱

笑看稻海天无涯

​浩瀚洞庭八百里

我的家乡沧浪河


一条河 一条挽住岁月的河

一湖水 一湖梦回故乡的水

屈子曾在这染笔墨

杨幺曾在这练兵戈

桨划千鱼跃

鸟鸣万朵花

牧童莲田采玉臂

姑娘唱歌小伙追

甲鱼垂恋龙阳水

汉寿蔬菜甜五洲

多情洞庭八百里

我的家乡沧浪河


地处洞庭湖西滨的汉寿是我的家乡家乡古称索县,历史悠久,境内有多处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不仅是重要的楚文化传承地和沧浪文化的发源地,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沧浪文化、屈楚文化和龙舟文化。

汉寿,土地生情,时光生春;汉寿,岁月留人,寿星众多。自古以来,汉寿就有长寿现象的历史记载,长寿老人、百岁老寿星颇多的现象延续至今。古老的沧浪河楚辞荡漾,壮美的西洞庭湖土香水甜。水美人增寿,地灵人生汉寿屡出长寿老人、百岁老寿星并非偶然。这里人文和谐这里水土怡人,是寿星云集的家园,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寿星众多是这方灵秀山水孕育出的一道独特景观。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汉寿人均预期寿命81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3岁。80万人口中,80岁至89岁的有26357多人,90岁至99岁的有3176多人,百岁寿星有91人。全县百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远远超过了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占总人口十万分之七点五的联合国标准百岁老人矍铄的身影是汉寿一道耀眼的风彩。清清的沧浪河、壮丽的西洞庭湖,已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河”和“长寿湖”。在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汉寿儿女饮沧浪之甘露,食洞庭之鱼米。他们依偎在汉寿这方钟灵毓秀的水土上,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汉寿“长寿文化”。当你踏入汉寿这片神奇的土地时,“七十是壮年,八十心灿烂,九十不显老,百岁平常事”的生命奇迹会让你感慨不已。沧浪河、洞庭水前世今生的韵事,争先恐后为汉寿这片热土燃放出了希望的曙光。“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屈子的感慨豪放了汉寿的岁月,穿越了千年沧浪河的沧桑。

长寿,源于生命之水的洗礼和润育。水多水美,地富土肥,是汉寿的特点。生命之源源于水,生命之精源于土。汉寿水域辽阔,西洞庭湖是汉寿的母亲湖,沧浪河是汉寿的母亲河。城区水厂和乡镇水厂的水源基本上都是引用的沧浪水和洞庭湖水。我是喝洞庭湖水长大的,我的祖辈们早已把洞庭湖水和沧浪河水称为“神仙水”和“长寿水”。是汉寿这片赋有神奇的水土养育了汉寿儿女,这片水土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能活跃人体细胞,具有抗氧化、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效果,还具有增强体质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作用。

神奇的土地来自大自然之母对汉寿的馈赠。汉寿的水土结构中含有硒、锰、锌、铜、铂、镍、铬、镉等多种元素,这些含量比一般地区要高。这里气候适中、物产丰富、生活富足大自然的水土泽福了汉寿儿女,为他们增福添寿!汉寿居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红薯、豆类丘陵区农户有时在饭中拌些干红薯或鲜红薯等,湖区农户杂以水生蔬菜、鱼虾、瓜果等。无论老少,都爱吃稀粥或菜拌饭。“绿色”和“养生”是汉寿饮食文化的精髓。茶、擂茶、红薯粉、米粉、豆腐、腊肉等舌尖上的美食体现了汉寿人就地取材的美食智慧。城乡居民喜欢吃糯米汤圆,春天爱吃蒿子粑粑,三月三用荠菜煮蛋,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糍粑,过年过节做甜酒汤圆,喜用荷包蛋、油款待宾客。大部分居民都爱食糌辣椒糊鱼、黄鳝下面条等,这些都是延年益寿的好食品。

神奇的山林资源是汉寿特有的生态资源。汉寿国土绿化率高出全国水平,森林覆盖率30.2% 。在这片古老而又壮美的土地上不仅有碧浪翻滚的河流还有许多秀丽绵长的山脉这些纵横交错的山脉像一条条巨龙卧伏在汉寿大地上,雄伟壮观多姿多彩。金牛山、相公山、蔺家山横卧东南五宝山、云峰山、云台山盘蹲西南。林木葱笼绿荫碧天,泉水涓涓清澈明心,竹林似海古木参天,是汉寿最丰富的大自然氧吧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纯净的人体必需的天然氧气,最能怡养人的精气神,可以增强人的肺活量。在春暖花开、秋高气爽的季节,林木中释放出来的氧气被医学界称为有利人体健康的氧离子。近年来,汉寿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50天以上。目前,汉寿县已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国家级森林乡村、9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美丽乡村、10个市级美丽乡村、239个市级生态村,正朝着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目标努力迈进。如今汉寿山川秀美、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绿色低碳,成为了山清水秀的生态长寿之乡。

汉寿是一块流金淌银的福地。境内叉港湖泊交错,湖水、河流清澈,鱼儿龟鳖繁茂,蔬菜莲藕香甜,稻米瓜果喷香,生态绿荫成片。当渔舟唱晚时,当牧童牧归时,当姑娘小伙采莲时,当汗水从劳动者的脸上滚落时,汉寿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到处都是地美山秀。富饶美丽的汉寿,是一方被“水”赋予了无限灵动和无限生命的土地,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河上渔帆点点水中碧莲映天。微风乍起,天水一色,泛起的涟漪渲天染月。这些水源滋润着沃土,灌溉着良田。丰收饱满了洞庭湖,喜悦聚满了沧浪河。用五谷丰登形容汉寿是最完美的词汇,因为汉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年粮食生产面积140万亩左右,其中水稻面积136.6万亩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均居全省区、县第五位。汉寿这方水土生产出来的稻米米质优良,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多,有利人体健康。汉寿蔬菜味美甘甜,名扬四海,“北寿光、南汉寿”是对汉寿蔬菜最好的写照。汉寿甲鱼润洞庭水染沧浪脉,拥有高比例的鲜味氨基酸和多种营养元素;汉寿玉臂藕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汉寿甜橙、柑橘、小竹笋、野芹菜等营养丰富;汉寿小龙虾、大闸蟹、小籽花生、无籽西瓜、菜瓜、香瓜、牛蛙等更是最受欢迎的原生态产品。全县形成了水稻、蔬菜、甲鱼养殖三大支柱产业。汉寿,让我引以为荣的不仅是国家重点商品粮、棉、油、鱼大县,还是全省规模最大的专业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蔬菜重点县。先后获得“中国甲鱼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产油大县”“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县”等多项荣誉。拥有“汉寿甲鱼”“汉寿玉臂藕”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所有汉寿这些特色产品是上天眷顾给汉寿儿女的,是汉寿这片神奇的水土孕育了汉寿儿女的生命根……

多元素的历史传统文化,实现了与长寿文化的水乳交融。汉寿是沧浪文化、楚文化和龙舟文化的历史纽带,在五千年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汉寿花鼓”“汉寿渔鼓”“汉寿三棒鼓”等。尤其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汉寿花鼓戏,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而豪放,极富艺术感染力。

一直以来“百善孝为先” 根植于汉寿人的血脉, 婆媳和睦、父慈子孝的温馨场景处处可见。“大慈大孝,尊老敬贤”为核心价值的孝道文化是汉寿人繁衍生息的文化根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互助协同,孝道是文化极其重要的秩序保障,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体系。同样,也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沧浪历史文化豪放了汉寿人的性格,龙阳美食文化甜美了汉寿人的幸福,中国孝道文化赓续了汉寿人的美德,它们和汉寿长寿文化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作者与102岁抗战老兵朱礼钦在一起

崔家桥李家冲村童家湾的百岁夫妇:丈夫童进廷  妻子胡伏香

(作者:丁恩文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责编:周海燕

来源:汉寿县融媒体中心

要闻
视频
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